post-it
menu
C team

堉璘台大人才培育計畫

透過教練制度而了解的學員真心話

那些「不努力」、「不積極」、「不配合」的學員到底在想些什麼呢?
雖然配合,但是成果一直沒有起色的學員,又是哪裡陷入困境呢?

計畫主辦方容易在面對這些學員時陷入兩難,因為計畫有目標的要求與期待,這些學員在互動時容易「包裝自己」,不會坦承自己實際的狀況,時間一久,就形成彼此失望的惡性循環。在計畫中導入「教練」的角色,形成一種半官方的角色,除了協助學員達成目標,也更容易在過程中了解學員心聲。

C team

「要提案很簡單啊,但我不相信再做下去有意義」「計畫想要的,應該是這種很酷很有話題的提案吧!」
我們遇到了一位「拖延的學生」,請假、遲交、在課程不太專心。

在這個不積極、成果不佳的表現下,因為教練諮詢,有機會與學員進行比較長時間的對談,除了進度上的了解,也有機會多聊聊「為什麼參加計畫?」、「為什麼選擇這個提案主題」等等學員視角的故事。

從對談意外的發現,這位學員經驗豐富,主辦校內大型活動、在提案競賽獲獎、也參加了議題相關的志工與實習計畫,拖延不是因為「能力不足」。

「其實...那個提案的框架就長那樣,其實也是寫得出來,但我覺得寫那個提案好沒意義,最後做了也沒有用」學員無奈地點出心中的無力感。

不行動的背後,是因為經歷過了「要求話題、創意」的提案競賽,自己的積極、行動、簡報魅力,換來的是難以落地、執行的計畫。

更了解學員的需求之後,在教練諮詢重新引導學員調整提案成「自己真的想要嘗試、規模只要是自己真的可以去實踐」,小而美的提案,協助重新讓學員在計畫中投入。

從學員心境到計畫聚焦,當以上的心境,從兩則故事累積成十五則故事,再濃縮成學員樣貌 Persona,能在計畫辦公室的工作流程中,調整品牌精神、釐清目標、重新配置計畫資源...等後續行動。